迪天环境项目公示区

暖春已至 转向标准驱动的土壤修复“蓄水池”有多大

随着土壤修复走进愈发凸显成效的下半场,整体市场已由原来的粗犷式转向精细化治理、由异位到原位的新业态。根据不完全数据统计,在过去三年里,土壤修复市场年均复合增长率接近25%,预计2020年市场投资体量有望达到1978亿。而一旦市场全部释放,其规模将远远大于大气和水污染的治理。
曾经乱象频生的土壤修复行业,正快速驶入由标准驱动的行业生态中。
 
在蓝天、碧水、净土这三大生态环境治理攻坚战中,净土保卫战被称为一场“看不见硝烟的战争”。早在2014年,原环保部和国土资源部联合发布《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》显示,全国土壤超标率超过16%,土壤修复迫在眉睫。截至目前,土壤环境监测国控点位有近8万个,包括环保部建成的38880个点位以及国土、农业部门所建的近4万个点位。
 
而对于受到污染的土壤修复来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,再加上成本较高、难度又大。与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相比,土壤污染更具隐蔽性、滞后性和难可逆性。而土壤一旦被污染,必须通过仪器设备采样检测才能确定且土壤污染一般要经过10年或者20年之后才能显现出来。土壤修复通常包括土壤调查、监测、评估、工程设计、工程施工等,产业链长,专业性强。由于土壤修复方面缺乏具体标准、准入细则,导致很长一段时间内,土壤修复行业野蛮生长。
 
2016年,国务院发布《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》,即“土十条”,正式吹响了土壤污染防治的号角。地方层面,各地陆续启动当地的土地污染详查工作,为全面实施土壤污染分类别、分用途、分阶段治理提供基础支撑。同时,国家在土壤修复方面的资金扶持力度也在逐年加大。自“十三五”以来,中央政府的专项扶持资金已累计150亿元。
 
作为首部土壤污染防治领域单行法,2018年新颁布的土壤污染防治法以预防为主、保护优先、风险管控、分类管理、污染担责、公众参与为原则,对于污染责任人认定、污染治理谁来买单、如何对污染行为严惩重罚等核心问题都给出的清晰的答案。之所以被称为“最严”,一方面源于土壤污染的风险管控和修复,另一方面则是在对污染责任人的责任追究有法可依。具体来说,针对污染地块,首先是土壤污染责任人承担修复责任。
 
“最强”土壤污染防治法出台后,对于我国土壤污染修复行业将带来什么改变?这意味着,企业在做项目时更加注重风险控制,对于前端场地调查和风险评估不明晰的项目也都开始理性选择。原有的污染土壤,必须挖出来重新修复治理,做完之后再回填,原位修复的要求会相应大幅增长。按照多部委针对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的时间安排,计划于2020年底前摸清农用地和重点行业企业用地污染状况。
 
相关专家测算,“十三五”期间中国土壤修复潜在市场将超10万亿,远超过大气污染防治和水处理板块。仅从过去两年的数据来看,2016年我国土壤修复行业订单总额接近60亿元,2017年这一数值激增至250亿元左右。相对应地,2016年本土土壤修复相关产业的企业数量为2000家,而2017年这一数目增加了近800家。
 
而对于真正有技术优势的企业来说,厘清土壤污染修复责任则是打开了市场空间。从短期来看,股东背景、过往业绩等仍将是企业获取项目的主要因素,从长期看,技术的成熟度、适应性及产业化将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。尤其在前端的咨询评估环节、后端的修复环节、具体的技术细节等各方面形成自己的技术优势,这样在下半场才能更具核心竞争力。其中,聚光科技、东江环保、启迪桑德、博世科、铁汉生态和杰瑞股份等环保翘楚后市或存较大上行空间,值得关注。

© 2018 迪天环境技术南京股份有限公司     版权所有